《社論》為什麼我們愛民主

 

最近台灣的九合一選舉逐漸升溫,激起社會對於政治事務的關注,同時也有許多議論,探討選舉和民主制度利弊得失,但是似乎大家總覺得,民主是好事情。

民主確實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無限美好的名詞,在我們的社會裡尤其顯著,原因是近代以來,我們經歷許多外來侵凌,造成國家動盪,政治紛爭,民生凋敝,而看到一些實行民主國家的經濟社會進步,因此自「五四運動」以降,民主就深入人心,成為我們衷心嚮往的一種政治信念。

台灣推展民主制度,雖說其間過程亦有諸多曲折跛躓,但是以近代標準來看,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的先行者,台灣社會也常自詡於這方面的成就,標榜所謂的台灣進步價值。

就大發展來看,民主確實是人類的潮流,尤其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隨著柏林圍牆倒塌,冷戰對峙結束,似乎更象徵著民主全面勝利美好新時代的來臨。

二十五年來,少了冷戰對峙局面下社會主義的對照發展,民主制度也顯現出諸般問題,雖說歐美西方世界,還是大力宣揚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甚至要將這種制度放諸四海,但是莫說是近年來在中東地區的許多「民主之春」,不但沒有為民主會帶來和煦春風,反倒造成更多的社會動盪和生靈塗炭。

除此之外,實行民主制度的歐西國家,由政治到社會發展,都出現許多問題,尤其隨著二戰後經濟快速擴張趨於疲困,到近年更有嚴重經濟問題,因此不但出現了對近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反省,對於其背後政治發展的民主制度,也開始有了諸多質疑。

就在今年三月,在西方媒體中有代表地位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便以「民主哪裡出錯了」作封面專題,直指近代民主制度所造成的政治兩極對立,民粹主義,政黨惡鬥,造成執政者行政處處擎肘,效率低落,社會對政府信心崩潰等諸般問題,這些情況不但出現在一般認為是民主進步的美國,也是近年台灣整個民主制度的鮮明寫照。

諷刺的是,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專題文章中,拿來作為民主制度失敗對照的,居然是中國大陸的成功發展經驗。那篇專題文章特別指出,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具備一個有效率的機制,雖說沒有全面的民主選舉,但是政府的領導階層每十年依法準時換屆,而且能夠持續引進優秀的接班人才,《經濟學人》專文特別舉例,說中國大陸在兩年內,讓兩億四千萬的農民納入保險,這個數目比美國擁有公共保險的全部人口還要多。

當然,中國大陸政治體制,也有它發展的歷史因素和時代背景,並不是人人可以學習的完美制度,但是這也正說明了,民主制度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完美,如果看看亞洲一些近鄰發展的往例,五十年前亞洲民主制度典範之一的菲律賓,如今安在,被認為早已推行民主制度的印度,又是如何。

民主的問題其實是人性問題的寫照,民主制度讓我們找到宣洩意念的管道,而且援引呼應相濡以沫,將對手邪惡化,最重要的是每過幾年,便可以有打敗對手的機會,要的是勝利的感覺,縱然到頭來結果不好,也不在乎,因為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做的決定。

因此我們愛民主。

===================================================================

《觀察筆記》台灣學

 

民主不是請客吃飯。

在感懷香港學運的文章已經開始追憶之際,回看運動以來楬櫫的理念,以及支持者受到的對待,似曾相識。

這一輛前行的民主列車軌跡有太多台灣人熟悉的氣味,有主題曲唱出群眾心裡躲藏的夢想,有挑釁者、有疑似黑道份子的正面衝撞,更有警察的出手和鎮暴的陰影。

那一張最高長官的臉和盛氣竟是驚人的相像!

台灣人也同樣被一黨專政過,也有過「委任直選」這般曲折的所謂民主制度,也長時期的在街頭奔跑集結,被暴力與水柱驅散又集合,既害怕又熱血沸騰,日子,總是要過。

課要上,班要上,抗議更要去,努力不懈的爭民主,扛起為下一代的大旗,如今,下一代挺身而出了。

有一天,香港人會覺得下一代比他們強。

看他們的年輕人躺睡馬路,看他們被警察欺凌,看他們凜然直視黑衣人,活脫脫是台灣人脊梁硬挺挺的樣子。多麼的相似啊。

他們的風格風範,不會是後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在中國共產黨威權的眼皮子底下,香港年輕世代用聲音呼喊習近平張大眼睛瞧瞧他們的民主訴求。

他們體察到民主不是請客吃飯!(資深記者黃明裕)\

============================================================

 

顏厥安/社會民主就是反抗權貴專制

顏厥安/台大法律學院教授、殷海光基金會董事長

發源自古希臘的民主,是一種政治統治與正當性來源的體制,意思就是人民自己統治自己。因此飽受數百年各種專制統治之苦的台灣人民,一旦有機會嘗試擺脫專制,當然致力於實踐「政治民主」。其具體的內容,除了保障自由、人權、法治與權力制衡外,就是可以投票選舉各種公職人員,包括議員與行政首長。這種政治民主其實主要是以自由主義為理念基礎。

最大殺手

歐洲在法國大革命之後,浮現了各種對於貧窮、歧視、階級剝削、社會不正義等「社會問題」的思考,繼而在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出現了「社會民主」以及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與運動。一開始此一路線與主張「革命」、徹底廢除私有財產制的共產主義運動並不衝突,只是達成社會主義體制的不同手段與途徑。

德國的威瑪共和雖然不幸失敗,但是威瑪憲法倒是開啟了政治民主與社會主義理念相互融合之創舉。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政,則讓此一融合獲得相當程度的成功,並影響了聯合國的成立理念以及其後的國際人權條約。二戰之後的西歐與北美,除了政治民主的體制共識外,也出現了社會民主共識,其內容除了醫療、退休、教育、就業等方面的社會安全體制或政策外,某種版本的「社會市場經濟」也是一個重點。在價值理念上,除了透過市場經濟追求成長與繁榮外,也希望同時注重社會正義與社會團結。更重要的是在學理上認識到,不但市場經濟可能嚴重傷害其他重要價值,如環境、健康、弱勢者等;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公平市場經濟以及政治民主的潛在最大殺手。

資本掠奪

台灣民主化正好遇到了一個不巧的時間點。固然第三波民主化於一九八○到九○年代強勢登場,台灣恭逢其盛,但冷戰結構的終結也釋放了狂野的全球化海嘯,藉由新自由主義的假面舞會,突襲了初嚐政治民主滋味的台灣人民,讓台灣人以為自由就是「自由經濟」,以為民主就一定伴隨著經濟政策無保留的「自由開放」。「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與「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固然曾發揮重要的批判作用,但是解構黨國不解構資本主義,保護私有化卻不保護民主與公共性,使得台灣的民主化自始導向缺少人民與公民社會之賦權(empowered),卻充滿了財團與資本的掠奪、剝削與吞噬。

資本主義不追求競爭,而追求獨佔;獨佔不了就聯合壟斷假競爭。資本主義的主角:大企業,甚至在法律制度上就要求不計一切追求利潤。兩者共同「利用」各種國家機器來繁衍求利,早已是社會科學的普遍認知。沒有權力就賺不了大錢,則是權貴們的入門哲理。因此社會民主體制與其說是因應社會問題,不如說是在「對抗」資本主義與大企業對民主與人權的威脅與危害。缺少了這一層「意識」與各種制度安排,選票一定抵不過鈔票,人人平等的「想像」一定在「權貴專制」的現實面前破碎。

人民覺醒

這場民主與權貴的拉鋸戰,即使在歐美也不斷上演。北京政權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把權貴政治的醜態徹底呈現在全球面前,讓我們看到,缺少了政治民主與社會民主的聯手抵抗,首都也會成為毒氣室,要有尊嚴就要逃亡。相形之下,何需新加坡這隻小巫。但是當有政治人物還不斷在羨慕新加坡,佩服李光耀時,他們佩服的就是說著流利英文的中南海,他們渴望的,就是北京模式。

台灣人民要趕快覺醒啊,不要以為可以投票就有了尊嚴,有自由經濟就不需要服侍主子。當財團可以把整條國道與全國人民之個資當作生財工具,即令人民怒吼而政府仍舊只能唯唯諾諾時,到底是「誰」在統治台灣呢?當北京用巨大經濟糖果吸引成群台灣蒼蠅,再把其中幾隻打扮成可愛胖天使回來參選時,我們投票選出的,可能是自己被奴役的未來。唯有透過社會民主強化的政治民主,才能抵禦資本主義權貴專制的不斷病毒攻擊,而台灣離這個健康的免疫系統還非常遙遠哩。

===========================================================

陳忠義:民主政治不只是多數決

新頭殼newtalk2014.04.08 文/陳忠義

民主政治不只是選舉或多數決。19世紀法國哲學家Alexis de Tocqueville(托克維爾)在他的名著Democracy in America(民主在美國,1835)書中就指出,民主雖然能帶來更平等的好處,但他也警告民主可能帶來「多數暴政」(the tyranny of majority)與可能壓抑個人的危險,除非有「中介」或「次級」權力機構作為政府與個體之間的緩衝。今日在西歐與美國有許多公會、社團與專業組織扮演 這類角色,民主政治得以運作,政黨不是唯一能代表選民的組織。

1949年之後來台的國民黨政權,雖然陸續開放地方與中央的選舉,在1987年「解嚴」之後甚至開放黨禁,但社團與專業組織的功能仍然不彰,許 多類似的「民間社團」仍然由國民黨把持,甚至長期接受政府經費的補貼,一到選舉常成為國民黨的輔選機構。因此,縱使政黨曾有輪替,但台灣,從中央的國會到 地方議會長期以來大多由國民黨控制;加上民主根基薄弱,與政黨的操作與惡鬥,民主在台灣只流於選舉,與「少數服從多數」的淺顯道理,因此「多數暴政」在台 灣比比皆是。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在「民主出了甚麼差錯」(3月1日)這個封面主題指出,近來許多新興國家民主失敗的經驗告訴我們,他們太強調選舉,太少注意民主的其他基本要素。國家需要被牽制,個人的權利如言論的自由與組織的自由是需要被保障的。民主的成功主要是能防止「多數主義」的考驗,贏得了選舉不代 表能為所欲為。於2013年垮台的Morsi政權就是一例。他雖是埃及首位經由民主選出的總統,但他將民主視為一種「贏者全拿」的制度,無限制擴張自己的 權限,最終被軍方趕下台。

民主不只是一張選票。西方很多國家的人民在有選舉權之前,他們已建立了成熟的政治體系,有效的文官體系與確保憲政權利、社會各組織均有理念能珍惜個人的權利與獨立的判斷。

台灣的「318學運」有許多現象可以解讀與啟發。我覺得最珍貴的是打破國民黨長期訴求「少數服從多數」這種表象、淺碟子的假民主。特別是,台灣 的國防、外交與兩岸事務,是屬總統的權限,加上國會是國民黨多數,馬英九想透過多數決要立法院當個橡皮圖章通過這次服貿;馬英九這種心態與作為就如埃及被 趕下台的總統Morsi,或如逃亡到俄國的烏克蘭前總理亞努柯維奇,以民主之名但完全無視民意而為所欲為。

烏克蘭的國民由於反對前總理亞努柯維奇執意親俄疏遠歐盟的政策,從年初起在冰天雪地裡示威抗議與鎮暴警察對抗。我非常佩服該國人民長期對抗的意 志,反觀台灣的公民,相較於過去,這次的台灣的「318學運」雖獲得不少國民的支持,如「330凱道示威」,但兩個星期之後,經常散佈「學生要見好就 收」,並配合「學運」會影響股市、把簽定服貿與自由市場、自由經濟連結在一起等似是而非的與論要學生解散(我一向主張要與中國簽訂各類經貿條約,但須透明 與國會監督;也相信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的人)。

今天,假如有更多的公民與公民團體作為學生的後盾,台灣的國民是應該站到街頭爭取自己的未來與命運,學生就不會那麼辛苦,學生也就不會長期占據立法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萬里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