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newtalk2014.05.07 金名/高雄報導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法令還未經立法院審議通過,高雄市長陳菊今(7)天表示,自經區不能用於政治分配,要落實土地、環境正義和所得公平,高雄亞洲新灣區也應列入示範區,她呼籲高雄市籍的立委們把關。
針對市議員郭建盟今天在議會市政總質詢時,關切亞洲新灣區的開發進度和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發展願景,希望市府要積極,陳菊作了以上表示。
陳菊指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第1階段的推動,將以「六海一空」的方式進行,這樣的規劃讓她感到憂慮與擔心;她認為,示範區不應該是政治分配,她在意的是公平與正義。
陳菊強調,她很希望中央將高雄市發展中的亞洲新灣區納入,有助於示範區的加速發展,雖然期待中央的協助,但是,高雄市也會自立自強,持續招商。
郭建盟則指,高雄無法自絕於全球經濟自由化洪流,自經區第1階段已確定在高雄推行,但自由經濟示範區不是經濟建設的萬靈丹,他呼籲高雄市政府針對相對弱勢的產業,擬定由下而上的因應策略保護。
==========================================================
〈自由廣場〉自經區減稅 ,救誰的經濟?
◎ 張時健
競相比爛(race to the bottom)是反全球化運動者所常引用,批評政府用減免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來招商;特別是減稅為常見手法,也為台灣自經區所用。包括讓區內的外國廠商外銷一○○%、內銷十%以內免徵營所稅,海外盈餘再投資三年內免徵所得稅,以及專業外籍勞工所得稅減半。
然而「競相比爛」要能發揮效果,得原本沒那麼爛才行。台灣的營所稅率在二○一○年時下修為十七%,在東亞主要國家中接近最低。然而台灣的資本淨流出仍持續擴大,二○一一與二○一三年分別創下歷史最高與次高紀錄。若東亞最低的稅率已經不能刺激投資,那再更低的意義何在?
也許一次把稅率降到零的猛藥能吸引外資,像愛爾蘭那樣。愛爾蘭在九○年代以超低的企業稅吸引跨國公司投資,使帳面上的服務業出口與GDP雙雙受惠。
但由於這些公司大量地把盈餘匯出,造成貿易赤字上升,政府只好借外債支應;加上跨國公司在當地的投資與雇用員工有限,虛胖的發展模式,讓愛爾蘭在二○○八年金融海嘯時遭到重擊,成為必須向IMF求援紓困的少數國家之一。雖然○八年後快速恢復的出口,再次拉動了GDP成長,但內需依舊低迷,失業率攀升至十五%上下波動,人口外移加速。愛爾蘭長期的低稅率影響了經濟穩定與財政健全,成為OECD最近在檢討各國主權債務問題時的爭議焦點之一。
世界銀行二○一一年發表各國自經區發展經驗評論也指出,政府效能為自經區成功要因,而減稅並不能發揮作用(ineffective)。除了租稅假期的吸引力有限,主要理由是讓國內廠商藉移轉定價,或赴海外虛設公司再回自經區設點逃稅。
如果自經區內主要廠商為本國移入,就不會創造更多的出口與內銷,也沒有技術學習的可能,還會造成稅基流失。
除此之外,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第卅二條,以「專業」外勞所得稅減半的方式補貼廠商的雇用成本,也使同技術水平的本勞陷於不利地位。非「專業」的藍領工作,則以專案放寬外勞核配比率,最高達四十%,外加五年內免繳就業安定費。也就是,政府仍寄望以壓低勞動成本的方式吸引投資,來帶動內需與就業的效果,然依前述恐將大打折扣。
自經區通過這些方案刺激經濟動能的真正受惠者會是誰,實在耐人尋味。
(作者從事研究工作,台中市民)
==============================================
ECFA自2011年生效以來,台灣對大陸ECFA早收清單項目,出口總值大幅上升了35%,遠高於整體台灣對陸出口6.3%的成長率。顯示有了ECFA「加持」,對台灣產品外銷大陸,的確有所助益。
但事實上,銷量提升,絕不等於產品競爭力提升。根據《天下雜誌》透過管道,獨家取得的中國大陸海關資料顯示,早收清單中,大陸對台降稅的539項產品中,台灣產品的市佔率,在近幾年正持續下滑,直到去年底才略為攀升。
反觀台灣對大陸開放的267項產品,雖然大陸對台出口總額3年來成長25.8%,低於台灣對陸出口成長率。但大陸產品在台市佔率卻從ECFA生效前的24%,躍升至目前的30%。
換言之,種種數據背後,最關鍵的真相是:期待對岸「讓利」的自由貿易,僅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面對日漸加劇的國際競爭,FTA帶來的降稅效益,更從不是「救出口」、「救經濟」的萬靈丹。
實際走訪列入早收清單的各大產業,更能看出,ECFA帶來的效益,遠不如當初的樂觀預期。
大陸「讓利」台灣農民 誰受利?
單從數據觀察,早收清單中,大陸對台開放的18項農產品,無疑是ECFA到目前為止,最大的受益者,也被視為大陸「讓利」給台灣農民的代表。
這18項農產品,對大陸出口3年下來,出口總額大幅成長282.4%。其中佔出口總額七成以上的活石斑魚,更常是政府用來宣傳ECFA的政績。
然而,實際走訪台灣有25年石斑魚養殖歷史的屏東,看到的,卻不是想像中業者普遍受惠、大賺人民幣的景象。而是集技術、規模、以及在中國大陸政商關係良好,通路無虞的「石斑大王」悠游藍海,而一般中小養殖戶,卻因一窩蜂的過度競爭,又缺乏關鍵技術與對岸通路,在夾縫中求生的現實景象。
從芒果、柳丁、文心蘭到虱目魚,台灣農產銷往大陸,背後更同樣有著因ECFA而來,加深業內不對等競爭的問題。
長期以來,佔全台產量三分之一的雲林古坑,種植柳丁的農民們,早就習慣看天吃飯的日子,柳丁盛產與否,決定今年口袋的厚薄。
「之前要選舉,農會、議員就來告訴我們,ECFA簽了會有多好多好。以後價錢會高,盛產賣不完還可以賣到大陸去,要我們支持政府啦,」雲林果農陳進義苦笑說,「結果不是這樣,大陸又不是直接來跟我們買,是透過中間商來跟我們收。這裡這麼多果農,大家價錢又差不多,他(中間商)跟誰買?就是看交情、看關係,有的還要送紅包,這種錢我乾脆不賺。」
「說穿了,大陸向台灣進口水果,很多品項就只是政治訂單而已,」曾多次赴陸行銷台灣芒果,熟悉兩岸農產交易實務的台南市玉井區農會總幹事黃澄清直言。
「你知道從台灣出口之後,這些柳丁到哪裡去嗎?通通倒進海裡,」黃澄清沉痛地說。對於加上運費,在大陸沒有實際競爭力的水果品項而言,大陸盤商只在乎補助款的利潤。而大陸來台採購的利潤,則幾乎全由兩岸政商關係良好的地方立委、縣市議員、樁腳,透過「進出口貿易公司」的交易層層分走。對農民沒有實質幫助。
「ECFA農產讓利只是做表面打關係,我們不需要政治訂單,」黃澄清說,「透過雙邊對等的貿易協定,讓商業機制透明化,回歸正常,還利於民,才真正對農民有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