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門重蓋土角厝 找回童年記憶
記者徐白櫻/高雄報導
內門土質的黏性特強,用來興建「土角厝」堅固又耐用,近日當地居民運輸「舊料」重組一棟新的「土角厝」,花費1周時間興建完工,這棟房子不只替參與施工的長輩找回「童年記憶」,也讓青壯年、孩童有機會親眼目睹「阿公與阿嬤那個年代的家」。
內豐社區居民協力重造土角厝,找回許多人的兒時記憶。(記者徐白櫻/攝影)
內門流傳一句俗諺說:「內門土黏、錢鹹、查某勤又儉」,意謂當地的土質黏土多不利農作物栽種,特殊環境造成女子格外勤儉,也讓當地的「土角厝」特別堅固耐用。
為營造社區特色,內豐社區發展協會邀集長輩重蓋一間兒時記憶的「土角厝」,營造之初,請來老師傅指導製作土塊,社區裡的老、中、青世代有機會學習如何混合泥漿與稻稈塑成土塊。
土塊曝曬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由於冬日曝曬耗時、而且土方取得不便利,理事長林明政情商家中有殘存土角屋的民眾提供原料,大家協力拆運舊屋土角塊另蓋新屋。社區居民在清晨與黃昏兩個時段上工,花費1周時間蓋好新房子。
「別小看這些土塊,大的18公斤、小的6公斤重,對老人家來說可不輕鬆」內豐社區理事長林明政今年62歲,小時候看過大人蓋土角厝,憑著記憶帶領居民重建老房子,腳下墊著土塊往高處疊架更多土角,抱起一塊塊頗有分量的土塊,氣喘吁吁。
「土角厝」日漸完工,喚起總幹事吳明周不少兒時記憶。他說,兒時家貧,沒錢在土角厝的外牆塗抹一層石灰,有天晚上點煤油燈讀書,意外發現屋角出現閃閃亮光,凝神靜看竟是一隻龜殼花從土塊縫隙鑽入屋內,急呼大人協助驅蛇。
「其他地方很難像內門一樣,隨處挖取的泥土都可以拿來蓋房子,以後這裡要讓民眾來體驗製作土塊與砌土牆,提供樣品屋給遊客參觀」社區居民驕傲地說著內門的特色,決心讓土角厝成為更多民眾的記憶。
內豐社區重建土角厝
作者: 江文兟 | 臺灣時報 – 2013年11月14日 上午12:57〔記者江文兟內門報導〕高雄市內門區內豐社區發展協會推出「園藝行」大量種植樹苗以供索取,同時在園藝行現址蓋一間古早土角厝,以五十餘年崩塌的土角修砌一間極具復古風的三十年代「土角厝」,將當時鄉下的居住陋室再度重現。社區理事長吳明政表示,重建土角厝的工資成本耗費巨大,幸好社區志工的聯手搭建,完成後將是內豐社區的觀光特色。
三十年代的鄉下生活貧窮,一般民眾蓋房子就地取材,許多人利用泥土攪拌製成土磚來蓋房子,五十年代前出生的民眾,有許多人就曾經住過土角厝,隨著社會變遷與建材的改善,土角厝在鄉下逐漸消失。內豐社區為了保存這些懷古的鄉土特色,從數處塌陷的土角厝中挖掘出完好的土角,利用這些土角重新修砌一座復古式的土角厝,讓新世代重建當年居住的房舍風貌。
內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明政、總幹事吳明周及國小退休老師湯永治等率社區志工忙於搭建土角厝,吳明政表示,見識三十年代貧苦生活的住所,了解古早人以時間來換取的辛苦成就,在現代的眼光來看,土角厝是社區志工一致的心血,有觀光及藝術欣賞的價值。
社區志工媽媽在土角厝搭建同時,也參與以稻草製作遮雨覆蓋,以保護土角不受雨淋侵蝕,同時禮聘土角厝製作師傅蔡清心現場協助及技術指導,蔡清心還將其岳父五十多年前使用的模具來印土角,以解決土磚不足問題,社區努力修砌的土角厝預計月底之前可以完成。
內豐社區是高雄市偏遠的農業地區,居民多數務農,主要特產為芭樂、龍眼、鳳梨、火鶴花、破布子、萬年薯等,社區內的南海紫竹寺為居民信仰中心;社區人口數約一千五百人,社區內文武陣頭卻多達二十多個,更有以植樹苗木園的「園藝行」(原稱樹木銀行)及多元的文化采風,是偏遠地區相當馳名的文化社區 。
===================================================
苗栗造橋豐湖村有一間百年土角厝,牆壁上全部都是小洞,後來屋主發現,這些全是泥蜂的窩,只要梅雨季節,就會有成千上萬的泥蜂飛來,由於泥蜂不會螫人,人蜂相處50年,相安無事。
百年土角厝的牆壁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小洞,還能看到泥蜂飛來又飛去,找洞鑽,真厲害,不是自己的洞還會跑出來,繼續找自己的家,屋主說,他和這群泥蜂已經相處50年了,從來沒有被螫過,通常都是在梅雨季節時來,過後就又消失不見,附近民眾看到,也覺得很新奇。
泥蜂是挖洞高手,挖洞則是為了產卵,抓到昆蟲後就會拖進洞裡封貯,等卵孵化,小泥蜂就有食物可以吃,屋主說,可能是土角厝早就沒有人住了,才會引來泥蜂棲息繁殖,他覺得這些小傢伙很可愛,也不傷人,希望牠們能在這裡安心生存下去。(民視新聞邱俊超苗栗
=====================================================
〔自由時報記者佟振國/埔里報導〕做土角塊、挑壁虎蛋、「無某崎」挑水,是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先民的生活經驗,十二日透過「齊福船山—嬉遊愛蘭台地」活動一一呈現在民眾面前,讓老一輩重溫兒時的生活樂趣,年輕一代體驗長輩生活智慧。
埔里鎮愛蘭台地由愛蘭、鐵山里組成,有梅村、愛蘭、鐵山等社區,遠觀台地形似一艘大船,愛蘭台地也稱為「船山」,東側愛蘭里為「船首」,西側鐵山里是「船尾」,居民昨天首度以「船山」名義舉辦社區文化活動,體驗早期生活。
民眾由老師傅指導製作土角塊,將黏土放在模具中,再以雙手不斷擠壓夯實,曬乾後就能形成建屋土磚,社區至今仍能見到土角厝與土角牆舊址。
早期調皮的孩童還會在土角牆縫中挖尋壁虎蛋為樂,也稱為「仙ㄤ阿蛋」,基於生態保護,昨天則以塑膠珍珠暗藏在土角牆中,讓大小朋友尋寶。
由於愛蘭台地居高臨下,早期台地沒有自來水,社區婦女須走階梯到南烘溪挑水,當地則有「無某崎」,意指愛蘭台地的男人都娶不到老婆,突顯婦女挑水維持家計的辛勞,經過實地體驗,連大男人也汗流浹背,直呼太「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