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評-東亞權力平衡 中美俄各有所圖

 

旺報【本報訊】

2011年11月俄羅斯(與美國)正式受邀參加東亞峰會,俄國的戰略重心自此逐漸從歐美轉移至東亞地區,兩年來莫斯科已把強化東亞影響力,列為對外關係的優先項目。去年9月普丁總統出席海參威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即強調「完全融入亞太地區是俄羅斯未來成功的保證」,凸顯了俄國提升東亞權力平衡角色與擴大東亞政治和軍事影響力的戰略意圖。

日前美國軍事法庭以間諜罪起訴前駐伊拉克美軍情報分析員曼寧,俄羅斯隨即公開核准「稜鏡門事件」揭發者斯諾登為期一年的政治庇護。普丁總統擺出無視華府壓力的強勢姿態,或有助於提升俄羅斯維護人權的國際形象,但也可能會賠上俄美高層間的政治互信,影響俄羅斯東亞戰略的布局。

重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始終是普丁施政的主要目標。俄羅斯幅員2/3在亞洲,遠東濱海地區又具重要經濟價值與軍事戰略地位。俄國與北韓接壤,朝鮮半島任何風吹草動,難免影響俄國國防安全。近年來,東亞國家對中國軍事崛起產生疑慮,催生了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也讓俄羅斯的東亞戰略布局伺機而起。北韓核試、中日釣島衝突、韓日獨島爭端、中菲黃岩島對峙、中越西沙和南沙島嶼主權紛爭,加劇了中美軍事對立,也為中俄戰略合作開創契機。

2011年8月,美國副總統拜登訪問北京期間,俄羅斯恢復與北韓時隔9年的高峰對話,帶動了中美俄三邊競逐的東北亞格局。普丁推動東北亞建立多邊安全機制,意在平衡美國的單極霸權,恢復俄國在東北亞的傳統角色。

俄羅斯對東北亞安全情勢的影響不容置疑。莫斯科與北京對朝核問題的立場一致,都主張朝鮮半島非核化,堅持用和平、外交與多邊對話方式解決爭端。對普丁而言,拉攏中國以制約美韓日軍事同盟,有助於維繫東北亞地區相對穩定而平衡的關係。

俄羅斯的觸角正逐步伸入東協,雙邊雖不乏能源、礦產與基礎建設等領域的合作,但貿易額僅有70億美元,遠不如中國與東協的1800億美元。近年來,越南為了抗拒中國在南海的強勢作為,刻意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和軍事領域的合作,期望俄國發揮牽制中國的作用,南海問題因此更趨於複雜。

俄羅斯經由亞太地區多邊合作機制,逐漸擴大涉入東亞安全事務。未來俄國能否因此與中美兩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恐仍受美俄與中俄關係發展變數的牽引。今年4月,美國務卿凱瑞上任後為朝核問題首訪中日韓,獨漏俄羅斯,說明美國刻意忽視俄羅斯對北韓棄核的影響力。其實,前蘇聯解體至今,美俄分歧不斷,從華府支持日本擁有北方四島主權、反導彈防禦爭端、普丁缺席馬里蘭州G8與東亞峰會、歐巴馬婉拒出席海參威APEC會議、敘利亞和伊核問題分歧,乃至當前的「斯諾登事件」,都呈現出美國對俄羅斯布局東亞的防範心態。

俄羅斯對東亞安全情勢發展的影響,中俄關係走向或為重要關鍵。中俄關係已提升至戰略協作夥伴層級,雙方在經貿、能源投資、跨境基礎建設與航太領域不斷加強合作,也承諾在國際舞台相互支持對方的國家核心利益。近期中俄在日本海的聯合軍演,除彰顯對抗美日的姿態外,呈現更多的是雙方維持均衡的中美俄三邊關係,共同維繫亞太局勢穩定的主動權。

普丁的東亞戰略布局有其靈活、務實和穩定性,但亦不乏投機心態。目前中俄關係的變數在於,俄越在南海開發油田危及中國的核心利益。俄羅斯或無意製造中俄領土爭端,希望中俄關係不影響莫斯科在東亞的戰略角色,亦不妨礙其與東協發展多元化的新型雙邊關係。問題是,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非源於共同的理想,而是基於共同的戰略利益。中俄未來若不能劃清政治與商業利益的界線,俄羅斯一方面軍售越南,並與其合作在中越主權爭議區開發油田,另一方面又對中國示好,試圖在中美尋找戰略平衡,中俄政治互信不易提升,雙邊共同的戰略利益亦難確保。

===============================================

《社論》中美台三角戰略博弈我力求平衡

歐巴馬總統訪問緬甸,踏出美國重返亞洲的重要一步,並且對大陸構成進一步的結構性的戰略壓力。美中之間的戰略競逐進入新的階段,往後的東亞區域將是一個繃緊強權的戰略神經的區域,而這將微妙的影響兩岸關係的發展。

這段時間,儘管美國忙著總統大選,但卻不斷透過各種方式「提醒」台灣不要在南海及釣魚台等問題上向大陸傾斜;特別是在美大選底定之後,這類的「提醒」更為明顯。今後我們在陸美之間的三角戰略博弈,將承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從區域戰略地位來看,我們位處東亞島鏈的核心,從而也使我們成為陸美戰略角逐的敏感環節。以目前的區域戰略結構來看,我們和大陸已經通過ECFA建立緊密的經貿關係,如果在軍事安全領域也向大陸傾斜,將使我們的戰略地位頓失。

盱衡亞太及東亞區域形勢,我們必須做的不外是一方面繼續和大陸維持緊密的經貿關係,但另一方面則在軍事安全領域和美國維持緊密的關係,其中要者如繼續購買軍事武器,以維持保護國家安全的基本的防衛武力。換句話說,我們在經濟上可以和大陸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但在非經濟的軍事安全領域則和美國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

在和大陸維持緊密的合作關係上,除了繼續完成ECFA後續談判外,我們還可以做以下幾件事:其一、以ECFA為載體,連接大陸和東協的自由貿易區,擴大ECFA的外擴效應;其二、以ECFA為載體,和大陸在東海及南海開展包括觀光旅遊、生態保護及油源探勘的經貿合作;其三、以ECFA為載體,WTO為框架,加速和相關國家開展FTA的協商和簽署。

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維持和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之外的經貿關係,除了可以表達和美國加速TIFA的協商意願之外,更要不斷表達加入由美國主導的TPP的決心。

可能,有人會擔心,和大陸開展以ECFA為載體的東海及南海的經貿合作,會讓美國以為我們在東海及南海上向大陸傾斜。這種擔心,雖有其道理,但予人的感覺是,太過從美國角度看事情,這對於我們在亞太及東亞地區的戰略平衡選擇也是不利的。在戰略平衡選擇上,不管是向美國或向大陸傾斜,都不利於我們。

就算沒有發生釣魚台及南海主權爭議,我們和大陸之間本來也應該發展以ECFA為載體的有關東海及南海的經貿合作關係。以ECFA為載體,兩岸的經貿合作並沒有覆蓋海洋資源及相關海洋生態領域,這種經貿合作關係的縫合,必須通過進一步的經貿合作拼圖或堆積木來加以實現。

當然,我們不能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兩岸經貿這個經貿籃子哩,必須努力加快和相關國家或地區之間,以WTO框架為基礎的FTA協商和簽署的速度。不過,在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制約下,我們和其他國家FTA的協商和簽署,仍然會受到大陸因素的影響,而且其他國家願意和我們談判FTA的因素之一,是看上兩岸之間簽了ECFA;所以我們繼續和大陸維持緊密的經貿合作關係,是我們不得不然的戰略選擇。

==============================================================

陸企 接手巴基斯坦戰略油港

工商時報【記者廖珪如╱北京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巴基斯坦政府於30日同意將具有運輸石油戰略地位的瓜達爾港(Gwadar)營運控制權,移交給中國海外集團。消息人士稱,這個決定不只對中國鋪設從中東輸往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具有重大意義,也將增加印度受到中國「圍堵」的焦慮。

BBC報導引述消息人士指出,取得瓜達爾港營運權對中國具有重大價值。屆時,中國可利用在瓜達爾港的影響力,鋪設中東輸往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雖然這是一項商業交易,但這一交易必定會受到美國和巴基斯坦鄰國印度的密切關注。因為,中國在南亞港口的任何利益擴張,都可能加強印度對受到中國「圍堵」的擔心。

不過,巴基斯坦早就有意挾中制印,2006年2月,巴國總統穆沙拉夫訪問中國時提出,希望建設一條通往中國新疆的能源走廊,將來自中東、伊朗或非洲的石油輸送到中國西北部。兩國後來著手興建起點在中國新疆的喀什,終點在瓜達爾的「中巴鐵路」,讓中國能成功繞過麻六甲海峽,直接從印度洋對接產油國。

據報導,瓜達爾港目前是由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Singapore's PSA International)營運,雖然該港位置極為重要,但經營狀況一直不理想。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資訊顯示,從去年11月以來,沒有一艘商船光顧瓜達爾港。在過去7年,瓜達爾港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閒置狀態。

也因此,巴基斯坦政府決定將這一港口的營運控制權交由中國公司。據悉,中國海外集團將在興建港口的2.5億美元的初步費用當中,提供75%的資金。

巴基斯坦新聞部長凱拉表示,巴基斯坦內閣已同意把瓜達爾港的營運經營權,從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移轉到中國海外集團有限公司。凱拉說,新加坡與中國公司已經達成協議,但具體移交的時間還未確定。

瓜達爾港為深水港,西接伊朗邊境,北邊可以直通阿富汗、中亞臨接新疆,距離中東石油必經之路荷姆茲海峽只有400公里。中東海灣地區每年有7.5億噸以上運往世界各地的中東石油須經過荷姆茲海峽出口,為國際石油運輸咽喉之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

美國無法接受中國崛起?

旺報【李國政】

大陸外長王毅日前首度訪美,詳述習近平主張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列出堪稱用心的「五大合作領域」。但被中共視為合作之首的「增進戰略互信」,其實卻是其扭曲的「美國觀」負面心態產物,反映成這句論述﹕(中共)「未曾想挑戰或取代美國地位」。

中共的邏輯錯估美國

這句話的背景,是中共對美中衝突的如此定調﹕「美國無法接受『中國崛起』並取代之」,其邏輯是﹕「中國」是一個「新興強權」,崛起威脅到「老牌強權」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國無法接受被「中國」超越,「遏制中國」由此而來。中共常年宣傳之,搞到大陸官民上下普遍相信,習近平說「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聽來委屈忍讓,其實就是批評美國容不下「中國崛起」。這些說法,台灣和海外華人深信不疑者也大有人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無法接受別人超越、取代自己」違反民主基本精神,在本質上就不可能是美國行為。

所謂民主,就是各方按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平等競爭,輸者平心接受「人勝己敗」的競爭結果。此民主風範的最高表現是和平的「政黨輪替╱政權轉移」,從老牌民主國家美國歐洲,到絕大多數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與大陸同文同種的台灣,正常的民主運作無不如此。「政權」是「政黨」的終極利益目標,民主政黨能在國內有風度接受失去政權,甘於降為在野「第二」,「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到國際舞台,由「民主政黨」領導的「民主國家」,又怎會無法接受他國按「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競勝自己?

在現實中,美中博奕也已出現一個美國平靜接受「中國」第一,美國屈為「老二」的範例﹕伊拉克。美國打伊拉克,耗費近1兆美元、犧牲近4500名士兵,勞民傷財,代價巨大,到頭來首先成全的,竟然是敵手中共!遵守國際經濟的遊戲規則,中共成為戰後伊拉克石油的最大獲益者,美國對此反應,如同在國內競選失敗,「心裡」肯定不悅,但在行為上,他並未動用在伊拉克的控制特權排斥中共,而是認命接受。伊拉克的範例預示,只要中共按「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超越美國,美國就得接受之。

說到「外交是內政的延續」,美國國內的族群關係實例,也證明美國能夠接受別人超越他。

允許超越是民主精神

美國仍然是白人為主的國家,黑人僅約14%。但是美國卻選出一位黑人總統!最有意義的是黨內初選,因為全國性的總統選舉是「選黨不選人」,很多白人票投黑人歐巴馬,只是因為支持民主黨,而非中意歐巴馬,黨內初選才是真正的「選人」。於是我們看到,眾多的「白人州」在黨內初選時並未選投同是白人的希拉蕊,而是投選歐巴馬,如愛荷華州,白人94%,黑人僅2.1%,是全然的「白人農業州」,但歐巴馬就在這個州贏取希拉蕊。歐巴馬能先後選勝兩位白人對手──同黨的希拉蕊與共和黨的馬侃,主要是白人選民支持他。

這種「主流白人」票投非白人少數族裔的例子,在美國比比皆是。華裔的駱家輝如此連任兩屆「白人州」華盛頓州長(1990年代),印度裔的金達爾如此贏取路易斯安那州長(2007年)、同是印度裔的哈蕾(女)和拉丁裔的蘇珊娜.馬丁內茲(女)也如此分別選贏南卡羅萊納州長和新墨西哥州長(2010年)。

美國的「主流族裔」在國內能甘當政壇「老二」,到了國際舞台,他們怎麼不會接受「老二」地位,只要「老大」是按符合「普世價值」之「共同認可的遊戲規則」競勝的?

釐清「美國無法接受『中國崛起』」的謬誤,目的不在「平反正名」美國,而在提升中國人自己。「無法接受『中國崛起』」不符美國實情,是堅持「一黨專政」的中共「以己度人」杜撰的錯論。真心相信之,是判斷力失準;明知是謬誤仍鼓吹之,屬「扭曲真相」,乃政治倫理敗壞。如此構成的國際關係理論,恐無助中共締造他所盼望的「新型大國關係」。(作者為專欄作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崛起 戰略油港 ECFA
    全站熱搜

    台灣萬里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