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日:國民黨敗選 凸顯年輕人憂親共毀台

【大紀元2014年12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秦雨霏編譯報導)台灣執政黨上週六在地方選舉當中慘敗。國民黨的敗選進一步削弱台灣總統馬英九和國民黨的支持度,同時增強了反對黨民進黨。外媒報導,國民黨大敗的一個因素是,台灣年輕人擔憂跟中共拉近關係將掏空台灣的經濟和社會。

《華爾街日報》12月1日報導說,雖然投票者似乎主要聚焦於有關薪資停滯和收入不平等的擔憂,但是一些分析家說,馬英九推進跟中共經濟融合的議程很可能也將放緩,甚至停滯。

民進黨贏得22個市縣領導人位置當中的13個,使得自己處於兩年後總統大選獲勝的更好位置。馬英九的政黨國民黨僅僅贏得這場比賽當中的6個位置,遠遠少於四年前的15個。

國民黨行政院長江宜樺和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立刻以辭職回應敗選。馬英九辭去國民黨主席的壓力越來越大。

台灣的81名內閣成員集體辭職,在總統或行政院長換人之後,這是台灣的標準做法。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將擔任代理行政院長,同時馬英九將尋找江宜樺的繼任者。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主任王業立說:「馬總統在餘下的任期裡將成為跛腳鴨。許多中國相關政策將遭遇比以往更多的阻力。」

台灣年輕一代懷疑中共

《華爾街日報》報導說,國民黨大敗的一個因素是,台灣年輕人擔憂跟中共拉近關係將掏空台灣的經濟和社會。

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說,年輕一代懷疑中共。「他們投票表達他們對我們的政策的異議,包括我們對海峽兩岸事務的策略,這是為甚麼我們輸掉。」

在三月份,學生領導的太陽花運動佔領了台灣的議會大樓三週,迫使馬英九政府擱置跟中共的服貿協定。一些分析家說,這個協定現在可能將成為國民黨政治弱勢的犧牲品。

台灣政府一直要求公眾擁抱跟中共之間更多的貿易協定。一些台灣人擔憂島嶼失去它的優勢,特別是在中共跟韓國上個月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大綱之後。

在中共和國民黨在內戰當中分裂六十年之後,馬英九成為北京發現的最有興趣進行經濟融合的台灣領導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Li Zhenguang說,「中國和台灣在近期簽訂任何經濟協定都很難,即使談判可能繼續。」


責任編輯:孫芸;覆核編輯:姜斌

====================================================================

 

【讀者投書】蕭蘋:當政治走到了線上──新媒體、新公民、新政治

 

台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所造成的政治土石流與政治版圖的遷移,連日來引發的熱烈討論中,都指出一個重要的選舉成敗關鍵因素──鄉民的力量,這可以從柯P的勝選感言大大感謝了鄉民,國民黨的敗選,則被歸咎忽略鄉民的力量看出,以網際網路為主的新媒體又再一次重畫了台灣的政治地景。

在資訊/媒體的時代,政治成為一種「中介」的民主,所有的政治過程幾乎都和媒體密切相關。媒體被定義為重要的中介系統,負責政治資訊的傳佈、建構政治評論的框架、形塑民意等。然而,主流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報紙等,在過去幾年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表現,未必都是助力,反而是維持或加深了社會的不平等,並且常被主要的政治勢力做為政治周旋的工具。

然而最近由於行動通訊、社群媒體的發達,這些新媒體的互動性甚強,資訊生產的成本與技術門檻大減,因此也具有強大的社會與政治轉型的潛能。英國傳播學者Nick Couldry 在2012年出版的新書「媒體、社會、世界」內容中,指出「政治走到了線上」(politics goes online), 他對於新媒體所促成的網路政治(networked politics) 的討論,很適切的可以運用在此次台北市長選舉這個具有指標性戰役的觀察與評估中。

首先,誰才是網絡政治的行動者?不是政黨領袖、名嘴、記者或黨員,而是如柯文哲這樣的「素人」或「庶民」,雖然沒有太多政黨奧援或政治資源,卻有可能在網路的政治中浮現與出線。亦即,柯文哲堅持要超越藍綠,如果沒有網路平台的支撐,也許只能成為一個泡沫的口號。因此,網路不只打破了地理的疆界,也有能力打破政黨的疆界。

然而,除了柯文哲、林飛帆、陳為廷這些網路世界中所創造出來的新型政治領袖之外,不要忽略,還有一群廣大「潛在」的政治行動者──鄉民們,他們在線上敲鍵盤生產資訊、轉發訊息、按讚、或僅只是潛水張望,用各種的線上溝通行動,進行政治的參與,而且更進一步的與線下的政治行動進行連結,包括:抗議、投票等。特別的是,線上公民們所事的政治活動常具有「反政治性」,反對即有政治的權力分配與角力方式。

這些在線上分散的公民,不是烏合之眾,而是可以針對特定的議題、或政治的緊急事件,在線上輕易的連結,形成一個公共的社群,發揮集體的力量。因此,所謂「鄉民的力量」大大翻轉了過去「宅男」或「腐女」疏懶的、畫地自限、與被動的形象,成為具有自主性的公民身份。

無可諱言,網際網路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促成新的公共媒體與公民政治的出現,我們冀望因此而能有更進步的社會想像,與民主化的可能。但與此同時,仍然與新媒體、新政治並存的是,舊政治、與舊媒體的蠻荒與落後,這之間的差異如果無法加以拉近和彌平,那麼後者的舊不只是舊而已,也預示了它終將消逝的可能。

(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教授)

photo credit:Robert Scoble (CC BY 2.0)

=====================================================================

別讓人民不開心(姚人多)

新頭殼newtalk2014.11.29 文/姚人多

這次的九合一選舉,在台灣選舉史上,可能是前無古例,後無來者。扁政府執政末期,即使面對貪污的疑雲罩頂,也沒有像今天的馬英九這麼慘。對國民黨來說,這已經不是敗選,而是崩盤,它像是土石流,馬英九及他的權貴朋友們被這一波洪流直接衝到谷底,人人滅頂。

所有人都對這個選舉結果感到震驚,包括民進黨在內。因為贏得太多,民進黨內部在勝選的晚上反而出現一種反常的凝重。沒有人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是那些一輩子在政壇打滾,宣稱已經看過萬事萬物的老鳥,看到這種選舉結果,也不得不瞠目結舌,難以置信。

台灣已經不一樣了,它正式進入一個政治勢力大亂鬥的時代。這個大時代,可以借用台北市長競選期間最著名的梗來說明。不管連方瑀有沒有說過「別讓勝文不開心」這幾個字,今天,台灣的政治確定已經進入「別讓人民不開心」的年代。

「別讓人民不開心」的時代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基本盤的重要性已經降到最低。請注意,它還不是政治板塊的位移或重組,而是,越來越多的人在投票的時候,已經擺脫過去那個被政黨認同拘束的習慣。意思就是說,過去「含淚投票」、「含恨投票」,很有可能會以很快的速度成為過去。現在,只要人民不開心,只要政黨做得不好,人民在投票時,才不管你過去的情份。

他們願意教訓自己所認同的政黨,更重要的,他們也不認為自己的政黨被教訓一次,國家就會滅亡。這就是為什麼連勝文在台北市只得到42趴左右的選票的原因。這是一個可喜可賀的現象,這代表人民厭倦被政黨綁架,他們開始要求及追求一個對自己誠實與正直的投票行為。如果候選人不夠好,沒有理由要投他,反之,如果他黨的候選人夠好,又有什麼理由不投他呢?

如何正確解讀「別讓人民不開心」的政治時代將是台灣所有政治人物的首要課題。更困難的是,它沒有前例可循,因為,這是一個剛剛出現的現象。在這樣的時代裡,訴諸族群沒有用,訴諸恐嚇沒有用,訴諸大財團的背書也沒有用。在這個意義下,郭台銘是這次國民黨競選策略的最大敗筆。他以為他是在幫國民黨,其實,國民黨被他害的很慘。他的出現成功地鼓勵人們往經濟的方向去思考政治,可是,問題就出在,不是每個人都是郭台銘。當一般老百姓用他所提倡的角度來看待自身的生活時,一種「不開心」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久久無法退去。

蔡英文夠聰明,她讀懂了這個社會,所以在勝選的記者會上,她說,「今天的選舉結果,是一場歷史性改變的序幕」。她並勉勵民進黨要「誠惶誠恐、如履薄冰」。沒錯,在這個「別讓人民不開心」的時代裡,任何政治人物都有可能成為人民教訓的對象。民進黨真的只要高興一天就好。

作者:姚人多(清大社會所所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台灣萬里晴 的頭像
    台灣萬里晴

    台灣萬里晴~Taiwan~

    台灣萬里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