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垃圾再利用 效率高達99%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歐洲平均每人每年製造超過0.5公噸的垃圾,單是瑞典平均也有461公斤。不過,瑞典推行一系列垃圾回收與再利用的措施,不僅成功讓超過99%的垃圾再次被利用外,也可提供當地數10萬戶家庭電力所需。

在1970年代,瑞典政府便率先推行嚴格的垃圾處理規定與法令,致力減少垃圾與提高再利用率,其政策核心是垃圾處理分5層架構:避免製造垃圾、重新使用、回收再利用、能量回收(焚燒),最終是掩埋。如今,這5層架構已深植瑞典人心中,讓垃圾回收與再利用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能量回收,也就是焚燒垃圾。瑞典境內共設置了32處垃圾焚燒站,一年焚燒的垃圾超過200萬噸,占境內垃圾量的一半。工作人員在焚燒垃圾前,會先將所有可回收的物品篩選掉,並將有毒物質和不可燃廢棄物分開;換句話說,瑞典開始致力減少垃圾掩埋量,並想盡辦法重新利用這些廢棄物。據瑞典廢棄物管理公關主任安娜卡琳‧古里朴威表示:「當垃圾被丟進掩埋場,會溢散出甲烷和許多其他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對我們的環境有害。」

古里朴威表示。因為這些垃圾不只可被燃燒,也會產生熱能,推動發動機發電,而且每燃燒3噸垃圾,就等同燃燒1噸燃油產生的能量。

這些垃圾焚燒站提供瑞典國內95萬家庭的熱源和26萬戶的電力所需,因此,焚燒垃圾不僅減少垃圾量,也可提供能源,同時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瑞典人甚至會購買其他歐洲國家的垃圾來焚燒。

雖然也有人質疑焚燒垃圾會將汙染釋放到空氣中,不過瑞典的垃圾焚燒站卻不會有這種問題。因為有別於傳統在開放空間焚燒,瑞典的焚燒站都有裝設複合過濾設備,可以大幅減少排放出去的有毒物質與煙塵,避免汙染空氣。

即便垃圾再利用率已經達99%,剩餘的1%仍然是關注的議題。因為這1%無法被回收利用,也不可燃的廢棄物,包括了瓷器、石棉和建築廢料等。

=================================================================

中鼎建構綠色工程 廢水回收再利用795萬公噸

chia chia

2014年 08月 25日  15:26

 
 
  • ▲中鼎資深協理蔡英智參與「誠信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座談會時提到,中鼎以建構綠色工程為最主要核心。(圖/記者許家禎攝)

    ▲中鼎資深協理蔡英智參與「誠信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座談會時提到,中鼎以建構綠色工程為最主要核心。(圖/記者許家禎攝)

記者許家禎/台北報導

證交所今(25)日公布「台灣高薪100指數」,來鼓勵企業追求利潤之餘,重視員工薪酬與企業社會責任。為此,中鼎資深協理蔡英智今日參與「誠信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座談會時提到,以營建為本業的中鼎以建構綠色工程為最主要核心,近年來不僅協助業主拿到合格綠建築標章,更幫他們節省139110萬度用電量、廢水回收再利用795萬公噸。

中鼎資深協理蔡英智受邀參與「誠信經營與企業社會責任」座談會,會中他提到中鼎的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培植人才、友善職場與社會公益。其中培植人才部分,2013年總計共投入近2000萬元,在開設相關實體與虛擬的課程。並補助同仁參與學協公會以提升個人技能,另外還提供青年學子清寒獎學金、工讀機會與產學合作等。在公司職場則成立健康中心,與各社團活動與各類福利補助。

社會公益方面,除超額晉用身心障礙員工、長期與喜憨兒合作舉辦義賣活動、
2013年出動約255位志工參與舉辦「芝山風華---士林文化節」、捐贈電腦設備幫助弱勢團體或社福單位,與長期賑災捐款等。

蔡英智強調,以營建為本業的中鼎,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推動綠色工程與綠色建築,包括從設計、採購到建造,都以企業社會責任為概念,如製程節能技術、節能減碳問卷調查與環境復原與綠化等,而多年來已經有所成就,像是幫業主節省共139110萬度用電量、廢水回收再利用795萬公噸、減少NOx排放量678萬公噸,同時也協助業主設置太陽能電廠,據統計累計發電1610萬度用電量。

近來越來越受到關注的綠建築,中鼎也協助業主拿到合格綠建築標章,如中油林園廠六輕裂解專案、中油大林廠烷化工廠。中油大林廠第十硫磺工廠興建專案與台電大林電廠改建案,則達到綠化設計與室內綠建築。另外,也提供焚化廠從上游到下游一體化的廢棄物處理服務。

=============================================================

發泡玻璃 做成綠能組合屋

 

〔自由時報記者蔡文正/鹿港報導〕工研院利用回收廢玻璃,開發出具隔熱及保溫效果的發泡玻璃,並與彰濱工業區內的台明將公司合作,組裝成可移動節能保溫多用途的綠能組合屋,不僅解決國內龐大玻璃回收問題,更可做為避難小屋或臨時住宿、會議使用,是一座具有節能效果的簡易多用途小屋。

工研院材料與化工所所長蘇宗粲表示,運用隔熱發泡玻璃技術,將回收廢玻璃研磨成大小一致的顆粒,再添加發泡劑,在高溫下發泡成為多孔洞的玻璃,讓成品除了具有玻璃原有硬度特性外,也有良好的保溫及隔熱效果,工研院並與台明將公司合作,利用這項新產品組合成綠能小屋。

蘇宗粲指出,綠能小屋克服傳統簡易組合屋,因材料限制而造成隔熱、保溫差及重量重等問題,綠能小屋不僅有良好的隔熱、隔音效果,內部更整合多項彈性功能設計,並採用太陽能板提供照明電力,可供臨時住宿、會議及急難救助等多種用途使用,是一座具有節能效果的簡易多用途小屋,預估未來年產值將達至一億元以上。

負責研發的李政道博士說,綠能小屋外觀是以加矽酸鈣板及環保發泡玻璃混合材料組合,由於重量不到五百公斤,因此可演變成漂浮型的救難小屋,尤其,漂流小屋內可存放乾糧、淡水,加上有太陽能照明及救難訊號燈,在惡劣環境下可支撐三個人七天的求生時間,未來可望成為土石流盛行區或易積水地區的新興避難器材,平均每座造價約十萬元左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萬里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