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南海域可燃冰 估可採50年

 

 

(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25日電)中山大學海下科技能源研究團隊9月初在墾丁外海採集一批高濃度可燃冰,研究人員今天順利點燃,初估可供開採50年,燒起未來新能源發展生機。

「海研五號」今年2月在台灣西南海域探勘,發現海床藏有厚厚一大片可燃冰,且有氣體溢出。

所謂可燃冰是指甲烷等有機氣體分子的天然水合物,在高壓及低溫環境下被籠狀架構的水分子所包合,形成類似冰狀的白色固體,也稱甲烷水合物。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能源研究團隊9月3日至9日再搭「海研五號」出海,在墾丁西南方約10浬處,水深400、500公尺的海床岩心處採集到12支濃度極高的可燃冰,因氣溫及水壓變化,上船時都已化為甲烷氣。

研究人員利用排水集氣法,封存甲烷放入冰筒保存,並當場以針筒抽取點燃,隨著針筒上冒出藍色火焰,也點燃了台灣能源未來發展的希望。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暨應用海洋物理研究所長王兆璋說,過去雖曾探測到台灣外海海域有甲烷氣存在,這是第一次採集點燃海底甲烷氣,且從人員、設備及技術全是MIT,這項突破對台灣海底能源探測技術的研究發展是一大突破,也是台灣首度點燃海底下採集的甲烷氣,別具意義。

他說,現在仍在試鑽階段,距離試探採,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探採技術也有很大進步空間。

王兆璋說,可燃冰存在高壓低溫環境,溫度壓力改變就會氣化,這次的採集證實海床下蘊藏豐富。採集可燃冰從海底採集完成要送到海面上至少耗時30分鐘,加上水壓變化,往往讓海底下乒乓球大小的可燃冰,到海面上就變成西瓜般大。

中山大學海下所副教授陳信宏說,從影像中可見不同的海底底質和底棲生物特徵,包括礫石塊、魚、蝦、螃蟹、珊瑚、海星、貝塚等生物聚落,也於9月6日取得水下一連串甲烷氣噴冒的即時影像。

以深海攝影機確認地形特徵及甲烷可能蘊含處後,研究團體接著利用活塞式岩心採集器進行底質取樣,第1次採集的6米取樣管幾乎裝滿岩心,現場量測管內的甲烷濃度達1萬9000ppm,接著同點位第2根採集的岩心,甲烷濃度更高達2萬1000ppm。

研究團隊初估,台灣西南外海的台灣灘可燃冰蘊藏可提供台灣50年所需,希望研究有助商業開採,中山大學也將研究設計保壓瓶,以便保存採集到的深海可燃冰。1020925

==============================================

基市推動太陽能光電 成功、正濱國小見成效

再生能源來自大自然,「取之不盡,用之不揭」,其技術包含太陽能光電、太陽能熱水器、中小型風力生質能等,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加上人類活動急遽成長,更加速對傳統能源耗竭,再生能源的利用與推廣是現今和未來的趨勢。

環保局指出,基市太陽能光電推動現況計有九處,其中成功及正濱兩國小在九十八開始,分別在校區內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太陽能模板種類均為多晶矽,經調查成效均佳。

正濱國小近兩年辦理「太陽能鍋實作體驗活動」兩場次教育課程,藉由體驗讓學生認識能源議題及實際操作,學習成果良好,預計今年九月再辦一次教育課程。

環保局表示,再生能源發展應考量當地自然環境及設置空間條件,依據中央氣象局資料氣候統計,顯示臺灣北部地區平均直射日照,至少較南部地區少二成以上,本市除了向陽光要能源外,亦建議學校或社區型的再生能源,可以採風光互補方式,同時,設置小型太陽能與小型風力發電與市電並聯方式使用,確保穩定提供再生能源之電力之外,也能減緩全球暖化的威脅。

================================================================

【日本新能源】用「黑潮」來發電 日本海洋發電最前線

 

「日本新能源」系列報導,今天要帶大家看海洋能源發電!海洋發電包含了波浪、潮汐、洋流和海洋溫差等發電方式,日本在今年的預算案中,投入25.2億日圓來開發「海洋能源技術」,還有一個單位正在研究利用「黑潮」來發電。

 

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其實蘊藏著日本邁向「能源大國」的寶藏。IHI主任研究員長屋茂樹:「不只是日本,海洋是遍及全世界的,洋流也是遍及全球,透過有效利用海洋的能量,希望能夠提供全世界民眾安定的電力。」

 

沈睡在海底的資源,是被譽為有著「無限可能性」的海洋發電。NEDO主任研究員伊藤正治:「海洋發電包括了波浪、潮汐、洋流等發電模式,可說是更為安定的能源,就這部分來講,算是相當有魅力的。」

 

原來日本的能源供給僅有18%依賴自家生產,如果扣除核能發電,數字更要下修到4%,是已開發國家中最悲慘的數字。

 

不過大海的天然能源給了日本人希望,日本學者估計,海洋能源如果能充分利用,未來可以為日本創造出42座核能發電廠所提供的電力,這也是日本近2年來積極開發海洋發電的主因。

 

TVBS記者郭展毓:「擁有160年歷史,日本最古老的造船廠,他們造船的技術,除了運用在火力發電廠的發電機組,像是這座塔型的鍋爐以外,他們還把造船的技術用在最尖端的航太工業上,除此之外他們的研究目標還回歸大海,要利用洋流來發電。」

 

伊藤正治:「 洋流發電是利用像黑潮這樣強大的洋流,來從中獲得能源。」

 

洋流發電,一切都還在研究階段,利用海底洋流產生的流速,轉動發電機組產生電力,這就是洋流發電的原理。長屋茂樹:「我們的發電裝置,像漂在水中的風箏一樣,透過浮游的方式,希望能在任何狀態的海底都能夠設置。」

 

像在海底漂浮的風箏,這是科學家構想中洋流發電機的模樣,全世界有11道主要洋流,其中經過日本與台灣的黑潮,平均1秒可以推送2000萬到5000萬立方公尺的海水前進,巨大的流量,被認為是洋流發電的靠山。

 

長屋茂樹:「為了讓發電機組大型化,包括使用的材質、裝置的構造、還有發電設備的信賴性等等,都得繼續開發,我們現在正加緊研究中。」

 

除了洋流發電外,海洋發電的範疇還包含了波浪、潮汐和海洋溫度差等發電方式,可惜的是,目前的科技還無法將海洋「無限大」的可能性轉換為可用的再生能源。伊藤正治:「海洋的發電量,並沒有那麼大,所以要怎麼將能源抽取出來,更有效率的發電,是接下來的課題。」

 

海洋發電的另一個課題是成本,日本企業的目標是希望在2020年將發電成本降低到每瓩只要20日圓的水準。

 

伊藤正治:「降低成本,就是讓發電成本不要再那麼高,另一方面發電裝置的信賴性,也必須要維持,所以我們正從這兩方面嘗試研究。」

 

挑戰不可謂不高,但海洋無窮盡的能量,讓海洋發電帶給我們無限大的希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可燃冰 太陽能 海洋發電
    全站熱搜

    台灣萬里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